交易和攀比的游戏
最近几年,”鸡娃”这个词火得不行。说白了,就是家长们疯狂给孩子报班、补课、搞各种培训。我理解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,但现在这股风气已经完全跑偏了。你去看看周围那些家庭,有几个孩子周末还能轻松玩耍的?不是在补习班,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。更离谱的是,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了一场交易和攀比的游戏,完全忘了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。
奖励机制的变味
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方式已经完全变味了。”考90分给100块,考95分给200块,考第一名给500块”,这种明码标价的规矩在太多家庭里存在了。孩子们开始像做生意一样算账:这次考试能换什么?值不值得我熬夜?甚至有些孩子跟父母讨价还价:”这次考试太难了,你得加钱我才好好考。”听起来是不是很荒唐?可这就是现实。更要命的是,当孩子把学习当成赚钱手段,他们还会在乎知识本身吗?还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吗?当然不会,他们只会想着怎么用最少的力气换最多的钱,甚至为了奖励去作弊、造假。这种奖励机制就像喂狼一样,一开始一个小玩具就够了,后来要手机、要电脑,再后来张口就是几万块的东西,根本不管父母负不负担得起。老话说“斗米养恩,担米养仇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你开了这个头,孩子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,永远填不满。最后家长才发现,自己当初的好心反而害了孩子,把他们培养成了只认钱的人。
家长间的闹剧
家长群里的那些戏更让人无语。老师在群里表扬谁家孩子,这个家长马上就飘了,恨不得把截图发给所有认识的人。其他家长表面上点赞说祝贺,心里却在想:”凭什么不是我家孩子?”然后周末又给孩子多报两个班。还有那些整天在群里晒课程表的家长,”我家孩子这周末要上钢琴、奥数、英语、编程、击剑……”报一大串,说话的时候那个得意劲,好像孩子上的班越多,自己就越牛。至于孩子愿不愿意、累不累,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在朋友圈装个样子,在家长群里有话题。说到底,这些家长就是想通过孩子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不差,来获得别人的认可。很多人自己工作普通、收入一般,在单位也不是个人物,孩子的成绩就成了他们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。但这多可悲啊?自己没本事,就把所有希望压在孩子身上,美其名曰”为了孩子好“,实际上不过是想用孩子的光环来掩饰自己的无能。孩子喜欢画画?不行,画画没前途。孩子想踢球?不行,运动耽误学习。孩子说累了?那是不够努力,别人家孩子都在学。在这些家长眼里,孩子不是个独立的人,而是他们炫耀的工具、挣面子的资本。
学习的本质和家长的虚荣
该说点实话了。学习本来就是学生应该做的事,就像大人上班一样,这是本分,不需要用钱来刺激。当你把学习变成可以交易的商品,你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:没好处就可以不学,回报不够就可以偷懒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节奏,有的擅长数学,有的喜欢艺术,有的动手能力强,但这些家长根本不管这些。他们眼里只有一个标准:考试分数。为了这个分数,他们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、兴趣、快乐,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。这些孩子会做题、会考试,但他们不会思考、不懂生活、没有梦想。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,真的会幸福吗?醒醒吧,你的孩子不需要成为”别人家的孩子”,他只需要成为他自己。你的焦虑不该成为孩子的负担,你的虚荣不该毁掉孩子的童年,你的无能更不该用孩子的成绩来弥补。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,而不是考试机器;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,而不是死记硬背;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,而不是按照你设定的路线走。
暂无评论内容